【学术报告】周晋峰:什么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信息?2020-2022中达环境法论坛致辞(视频)
2022年12月11日,在2020-2022中达环境法论坛上,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(简称中国绿发会、绿会)秘书长周晋峰博士就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信息化建设”作主旨报告。(发言时长为25分钟。参见上面的视频。)
此外,在问答环节,有观众提出一个问题:“针对黄河流域的信息化建设,下一步具体该怎么做?”
对此,周晋峰回答强调了三点(参见下面的4分钟视频):我们认为现在的信息化建设最大的问题、以及未来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“开放”。
第一条是开放的是监督开放。现在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公共的资金变成了部门的资金,部门的资金建立了部门的信息化,但是这个信息化对公众是基本不开放的。那么,这个公众的钱该怎么花?不是谁能说会道、不是谁有院士就OK、不是谁善于揽项目资金就多了;而应该是公众最大利益。
第二条,在数据来源、提供源上要开放。那么很多部门现在的数据都是本部门的。然而,我们知道生态和保护是综合问题,要综合的提供数据。刚才我在发言中提到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(GBIF)这个数据,希望有关专家去研究它——是一个全球的生态数据,它是开放的,它在全世界有大量的科学机构作为它的数据提供者(比如中科院是它的数据提供者,我们中国绿发会也是它的数据提供者),因此它的数据的来源就很丰富,它就能够服务生态这样一个需要。黄河流域的数字化建设也存在这个问题:它需要数据来源的开发,比如说黄河流域要建最后一个水电站,在这个某个村子的古柽柳的信息,那么水利系统的数据库就没有,这个环境系统也没有。于是这个建设项目就批了。但是,公众数据里有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生态数据,那么如果生态相关部门的数据系统对公共是开放的,那么早就有这个数据早就应该能够得到重视。这是要对数据来源的开放。
第三,应用的数据来源开放之后,随之应进行应用的开放。比如现在全球卫星、全球基因等方面都有全球性的数字协作系统;那么我们黄河流域的信息化,也应该像这样去建立跨部门、跨行业、跨地域公众充分参与的这个数据平台。GBIF的案例值得学习的,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话,黄河流域的生态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够真正变得——钱花得对、花的好、用处大,通过信息化建设来为黄河生态保护提供真正科学的决策,谢谢。(详情见下面的video)
(本文根据黄河信息化建设环节发言整理。供读者参考。)
整理:王芊佳
编辑:绿茵